海洋技术工程

海洋能源工程(土木水利方向)

海洋能源工程(电气工程)

电气工程(电气工程)

     

项目概况

       根据清华大学的发展战略和深圳市的产业需求,国际研究生院优先布局“海洋工程”等六个清华大学一流的工科学科并辅以创新管理。海洋学科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和工程优势、深圳市的创新优势和毗邻南海的地缘优势,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助力深圳市和大湾区的社会经济和创新发展,并有力地助推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

       海洋技术与工程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支撑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涉及最近教育部发布的工程硕士八大学科门类中的三个:土木水利,电子信息和资源环境。项目将围绕国家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战略需求,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整体开展研究。本项目的师资是由国际学术名家和有留学背景的优秀人才组成,包括众多国内国际知名人士。迄今已累计培养硕士生、博士生200多人,主要面向国家部委、央企总部、科研院所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就业。

科研成果

       本项目以海洋技术和工程作为重点突破口,在深海油气、可燃冰、深水生物资源和滨海建设及保护等主要产业领域布局发展,兼顾深海和滨海协同发展,逐步积累和发展海洋科学,初步形成深海工程、滨海工程、海洋技术、海洋生态环境等主要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863”、“973”等近10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2014年获国家海洋局批准的“深圳深海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试验平台”项目,是深圳海洋产业发展迄今最为瞩目的成绩。2017年获批水下机器人组网等两个国家重点海洋专项的项目,在深圳市和清华大学实现海洋专项“零的突破”。

       近年来依托863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成功开发一批先进海洋仪器设备,服务于国家海底观测实验网信息系统,海洋油气及生态环境监测等;主持973等项目,占领海洋研究前沿高地;牵头建设(含在建)1个国家级研发平台“深圳深海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试验平台”,1个深圳市级重点实验室“深圳市近海动力环境演变重点实验室”,3个深圳市级公共服务平台“深圳市南海可燃冰开采技术平台”、“深圳市海洋工程装备风浪动力耦合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和“深圳海洋微生物资源筛选与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此外,已经具备较好的海科及海工硬件环境,包括海洋大楼(建筑面积15653.07平方米)、海洋生物相关实验室、海洋油气资源开采(多相流检测)相关实验室、海洋新能源实验室、深海可燃冰机理实验室等一系列跨学科公共服务平台,为开展涉海相关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在深圳市的支持下,拥有海洋工程试验水池一座,是我国华南第一座带有可控造风能力的海洋工程水池,能够进行各类浮式结构的缩尺模型试验;海上综合试验场一个(含深圳国家级海洋装备海试平台、广东汕尾—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龟龄岛海洋可再生能实验站和广西北海—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北部湾研究所),填补了我国目前尚无深海海洋工程装备海上试验场的空白,是我国针对南海开发兴建的首座综合海上试验基地;装备有1000吨级的试验母船一艘,具备南海全海域的航行试验能力。

人才培养

       本项目通过国内国际合作,采用开放式、国际化的教育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通识海洋基础理论与海洋技术开发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集聚国际前沿技术、突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战略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创新与交叉科研能力充分发展的培养。

       本项目在校内依托本部土木系、环境学院以及机械/精仪等院系,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前沿科学研究实力、先进工程技术背景以及深圳地区优质的产业资源。国内与深圳中海油和中广核等著名涉海企业合作,国际上与南安普顿大学等国内外一流机构合作开展,探索和改进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摸索打通学术与产业界的开放合作培养模式,部分学生将参加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共同开展的国际化双学位培养计划。培养过程充分利用英国南安普顿等大学的专家团队和实验条件。第一学期在中国国内学习,以基础学位课程学习为主,完成规定的所有学位课程以及团队创新实践项目。第二学期学生到国外合作学校完成其余的课程学习,在国外完成一个小论文相应课题,满足国外学校的论文要求,授予合作学校的硕士学位,回国或留在国外合作单位完成满足清华要求的大学位论文要求,授予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项目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激情,培养具有一流交叉科研能力、创新思维模式和综合素养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建立国际优质创新教育合作网络,为学生提供围绕“海洋技术和工程”大方向的全球化科研与创新孵化平台;面向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工程大型装备研制的需求,学生们通过参与国内外课题,开展海洋科学理论创新、海洋观测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工程和海洋生态保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带动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培养具备深厚的海洋技术和工程基础知识和深海装备关键技术的一流青年工程师、科技创业者或企业家,使他们能够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成为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深圳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人才支撑。

导师队伍

     本项目将以我院海洋领域,地方清华大学本部土木系、环境学院、机械系等相关院系顶级师资为基础建设核心团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国际聘任等方式,建设完善师资队伍。目前师资包括:武晓峰研究员、海洋领域专职教师陈道毅教授、段梦兰教授、林光辉教授、蔡中华研究员、郑向远研究员、王勇教授、毛献忠副研究员、周进副教授、李强副研究员、姜玥璐副教授、李轶副教授、廖然副教授、胡振中副教授、李彬彬副教授、李孙伟副教授、殷振元副教授、李兵副教授、陈胜利助理教授、王恩浩助理教授、訾牧聪助理教授、任政儒助理教授、李漫洁助理教授、曲钧天助理教授、欧阳仲坤助理教授、郭宇韬助理教授、陈谦助理教授、景路助理教授、曹顺翔助理教授、Avik Kumar DAS助理教授、王潇雄助理教授;其他教师何友院士、王晓浩研究员、董宇涵副教授等。


武晓峰研究员

陈道毅教授

段梦兰教授

林光辉教授

蔡中华研究员

郑向远研究员

王勇教授

毛献忠副研究员

周进副教授

李强副研究员

姜玥璐副教授

李轶副教授

廖然副教授

胡振中副教授

李彬彬副教授

李孙伟副教授

殷振元副教授

李兵副教授

陈胜利助理教授

王恩浩助理教授

訾牧聪助理教授

任政儒助理教授

李漫洁助理教授

曲钧天助理教授

阳仲坤助理教授

郭宇韬助理教授

陈谦助理教授

景路助理教授

曹顺翔助理教授

AVik Kumar DAS 助理教授

王潇雄助理教授







    其他教师

何友院士

王晓浩研究员

董宇涵副教授





联系方式

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

姜老师

0755-26035167

邮箱:monan.j@sz.tsinghua.edu.cn

土木水利

李老师

电话: 0755-26036109 

邮箱:li.na@sz.tsinghua.edu.cn

2024年招生说明会视频

https://m.weibo.cn/status/4893306709083484#&video



项目概况

        根据清华大学的发展战略和深圳市的产业需求,国际研究生院优先布局“海洋能源”等六个清华大学一流的工程学科并辅以创新管理。广东省是我国海洋强省之一,清华海洋学科的发展也与深圳市的产业需求高度契合,因此本项目将为深圳产业转型提供动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创新发展助力,并有力地助推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拓展新工科的内涵。

        海洋能源工程硕士于2020年首次开始招生,此项目招生方向包括电气工程和土木水利两大类,选择电气工程方向的学生学位授予、就业方向和电气工程(电气工程)方向一致;选择土木水利方向的学生学位授予、就业方向和土木水利(海洋技术与工程)方向一致。

科研成果

        学科一直致力于海洋能源土木水利方向的研究,在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数值模拟与数字孪生、工程设计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突出成果包括:波浪与地震对海上固定式风机的联合作用研究;基于海底地震动与台风风浪环境的模拟与试验,提出了海洋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模型,并首次提出适用于中国南海的极端风浪荷载模型;创新设计了深远海浮式风光渔综合装备,实现风光互补,解决远海渔业养殖的用电难题;针对新型海上浮式风机,研究其抗台风基础形式和工程结构空间节点设计方法等。此外,学科在水下机器人、海洋环境大数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平台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科研条件方面,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和课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牵头建设(含在建)1个国家级研发平台深圳深海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试验平台2个深圳市级重点实验室深圳市近海动力环境演变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海洋智能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3个深圳市级公共服务平台深圳市南海可燃冰开采技术平台深圳市海洋工程装备风浪动力耦合试验公共服务平台深圳海洋微生物资源筛选与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较好的科研硬件环境,包括海洋大楼(建筑面积超过15000平米)、国际领先的可造随机风场的海洋工程水池、国际领先的可进行5轴静动力加载的疲劳试验系统、清华建校百多年来的第一艘科研船舶清研11000吨级)、海上综合试验场一个(含深圳大鹏国家级海洋装备海试平台、广东汕尾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龟龄岛海洋可再生能实验站和广西北海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北部湾研究所),以及一系列跨学科公共服务平台,为开展海洋能源土木水利方向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招生方向

       包括但不限于来自土木、水利、船舶、海工、港航、环境、工程力学、物理海洋、机械、航空航天、自动化、信息技术等领域具有扎实基础、对海洋能源中的土木水利方向感兴趣、有志于为海洋强国作出贡献的优秀学生。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由国际学术名家和有留学背景的优秀人才组成,迄今已累计培养硕士生、博士生近百人。采用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双轨制培养,校外导师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依据学科自身特点,积极加强高水平创新基地和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创新工作的能力。重视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积极引导研究生向高水平国际会议投稿并参与国际会议进行汇报。项目人才培养依托行业,但不拘泥于行业,呈现出就业去向多元化的特征。其中,国网和南网等电网企业,中海油和中石油等能源企业,中建和中交等建设企业,万科和碧桂园等房地产企业等大型重点企业是毕业生的主要流向。此外,高新技术企业、金融行业的就业比例及前往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的比例也在逐年升高,具有典型的深圳开创型和多元型特征。

导师队伍

    土木水利类师资队伍包括: 武晓峰研究员、陈道毅教授、段梦兰教授、郑向远研究员、毛献忠副研究员、李强副研究员、胡振中副教授、李彬彬副教授、李孙伟副教授、殷振元副教授、李兵副教授、陈胜利助理教授、王恩浩助理教授、任政儒助理教授、李漫洁助理教授、欧阳仲坤助理教授、郭宇韬助理教授、景路助理教授、曹顺翔助理教授、Avik Kumar DAS助理教授和校外导师若干。

武晓峰研究员

陈道毅教授

段梦兰教授

郑向远研究员

毛献忠副研究员

李强副研究员

胡振中副教授

李彬彬副教授

李孙伟副教授

殷振元副教授

李兵副教授

陈胜利助理教授

王恩浩助理教授

任政儒助理教授

李漫洁助理教授

欧阳仲坤助理教授

郭宇韬助理教授

景路助理教授

曹顺翔助理教授

Avik Kumar DAS助理教授





联系方式 

李老师

电话: 0755-26036109

邮箱:li.na@sz.tsinghua.edu.cn

2024年招生说明会视频

https://m.weibo.cn/status/4893306709083484#&video


项目概况 

       根据清华大学的发展战略和深圳市的产业需求,国际研究生院优先布局“海洋能源”等六个清华大学一流的工科学科并辅以创新管理。广东省是我国海洋第一强省,清华海洋学科的发展也与深圳市的产业需求高度契合,因此本项目将为深圳产业转型提供动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创新发展助力,并有力地助推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拓展新工科的内涵。

       海洋能源工程硕士于2020年首次开始招生,此项目招生方向包括电气工程和土木水利两大类,选择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位授予、就业方向和电气工程(电气工程)方向一致;选择土木水利方向的学生学位授予、就业方向和土木水利(海洋技术与工程)方向一致。

科研成果 

       科研条件方面,学科拥有多种先进的电气工程研究仪器设备和实验平台。实验室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办公室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拥有实验室及主要研究平台有: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室;广东省复杂滨海环境电力装备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复杂滨海环境电力装备可靠性工程实验室;深圳循环经济先导技术重点实验室。

        学科一直致力于高电压、电力系统及电力电子学科基础科学理论技术的研究,并积极探索智能电网前沿技术和国家特高压输电关键技术、脉冲功率及放电等离子体在交叉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技术。突出成果有:设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800kV直流复合绝缘子;研发的硅橡胶涂料及工厂复合化技术已经用于多条特高压直流线路;太阳能光伏扬水系统的研发获得了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居奖等。同时在国家基础学科与重大研究方向方面,获得了多项973、重大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学科研究经费充足,科研成果丰富。2011年以来,承担省部级纵向课题59项,总经费2964.5万;来自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的科技开发项目184项,总经费11835.85万;发表SCI检索论文约177篇,EI检索论文超过324篇,授权发明专利超过60余项(含6项美国专利),发表专著4部;主持与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13项,团体标准17项。参与CIGRE、IEEE/IET等6个标准组织,主导并起草5项标准;据不完全统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9项。

       学科积极参与主办顶级学术会议

       12届亚洲放电会议(ACED2004,深圳)

       14届高电压国际研讨会(ISH2005,深圳)

       2007年高压学术年会

       2012年气体放电国际会议(GD2012,北京)

       2012年智能电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2013年电介质与介电现象国际会议(CEIDP2013,深圳)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电工学科高压领域项目交流会

       2019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州主办CEIDP 特高压气体放电研讨会

招生方向

       电气工程(海洋能源工程)的招生方向与电气工程(电气工程)一致,招收所有对电气工程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人才培养 

       采用校外导师及校内导师双轨制培养,有39位电网公司技术专家被聘为校外导师,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依据学科自身特点,积极加强高水平创新基地和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创新工作的能力。已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方电网研究院、各省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江苏、浙江、山西、新疆、山东等多地)、相关设备制造企业等建立了实践基地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资源。学科自2006年开始,设立实验室企业奖学金,每年超过50万,累计金额500万元以上。项目注重国际化培养,积极引导研究生向高水平国际会议投稿并参与国际会议进行汇报,培养适应国际学术舞台的杰出学生。

       学生的就业去向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国网和南网等电网企业就业仍占最大比重,ABB、GE、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及金融行业的就业比例也在逐年升高。超过90%的学生毕业后到央企或国家重点行业就业,同时不乏毕业生前往国内外各知名高校继续深造。项目人才培养依托行业,但不拘泥于行业,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全方面的,以电力行业领军人才为主,覆盖高校、政府、创业等多个方向,具有典型的深圳开创型、多元型特征。

导师队伍 

       师资队伍包括专职教师8人及校外导师若干。

       专职教师:王黎明教授、贾志东研究员、石立宝副教授、张若兵副研究员、梅红伟副教授、王希林副教授、尹芳辉助理教授、沈欣炜助理教授。

       校外导师团队: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企业专家。

       这些教师除承担学生导师角色外,还承担主要课程建设工作。校外导师主要为相关领域行业专家担任,承担学生导师任务,同时还参与课程教学、专业实践等工作。


王黎明教授

贾志东研究员

石立宝副教授

张若兵副研究员



梅红伟副教授

王希林副教授

尹芳辉助理教授

沈欣炜助理教授



联系方式 

彭老师

电话: 0755-26036697

邮箱: peng.jinfeng@sz.tsinghua.edu.cn

2024年招生说明会视频

https://m.weibo.cn/status/4893306709083484#&video





项目概况

       电气工程(电气工程)专业硕士项目旨在培养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清华大学电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于2009年首次开始招收,并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培养。迄今已经招生463人,培养11届毕业生(弹性学制,培养时间2-3年),共计369人。

科研成果 

       科研条件方面,学科拥有多种先进的电气工程研究仪器设备和实验平台。实验室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办公室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拥有实验室及主要研究平台有: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室;广东省复杂滨海环境电力装备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复杂滨海环境电力装备可靠性工程实验室;深圳循环经济先导技术重点实验室。

       学科一直致力于高电压、电力系统及电力电子学科基础科学理论技术的研究,并积极探索智能电网前沿技术和国家特高压输电关键技术、脉冲功率及放电等离子体在交叉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技术。突出成果有:设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800kV直流复合绝缘子;研发的硅橡胶涂料及工厂复合化技术已经用于多条特高压直流线路;太阳能光伏扬水系统的研发获得了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居奖等。同时在国家基础学科与重大研究方向方面,获得了多项973、重大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学科研究经费充足,科研成果丰富。2011年以来,承担省部级纵向课题59项,总经费2964.5万;来自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的科技开发项目184项,总经费11835.85万;发表SCI检索论文约177篇,EI检索论文超过324篇,授权发明专利超过60余项(含6项美国专利),发表专著4部;主持与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13项,团体标准17项。参与CIGRE、IEEE/IET等6个标准组织,主导并起草5项标准;据不完全统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9项。

       学科积极参与主办顶级学术会议

      12届亚洲放电会议(ACED2004,深圳)

      14届高电压国际研讨会(ISH2005,深圳)

      2007年高压学术年会

      2012年气体放电国际会议(GD2012,北京)

      2012年智能电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2013年电介质与介电现象国际会议(CEIDP2013,深圳)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电工学科高压领域项目交流会

      2019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州主办CEIDP 特高压气体放电研讨会

人才培养 

       采用校外导师及校内导师双轨制培养,有39位电网公司技术专家被聘为校外导师,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依据学科自身特点,积极加强高水平创新基地和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创新工作的能力。已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方电网研究院、各省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江苏、浙江、山西、新疆、山东等多地)、相关设备制造企业等建立了实践基地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资源。学科自2006年开始,设立实验室企业奖学金,每年超过50万,累计金额500万元以上。项目注重国际化培养,积极引导研究生向高水平国际会议投稿并参与国际会议进行汇报,培养适应国际学术舞台的杰出学生。369名毕业工程硕士中,14人获得校优秀硕士论文奖;4人获得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6人获得国家奖学金。

       学生的就业去向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国网和南网等电网企业就业仍占最大比重,ABB、GE、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及金融行业的就业比例也在逐年升高。超过90%的学生毕业后到央企或国家重点行业就业,同时不乏毕业生前往国内外各知名高校继续深造。项目人才培养依托行业,但不拘泥于行业,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全方面的,以电力行业领军人才为主,覆盖高校、政府、创业等多个方向,具有典型的深圳开创型、多元型特征。

导师队伍 

       师资队伍包括专职教师8人及校外导师若干。

       专职教师:王黎明教授、贾志东研究员、石立宝副教授、张若兵副研究员、梅红伟副教授、王希林副教授、尹芳辉助理教授、沈欣炜助理教授。

       校外导师团队: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企业专家。

       这些教师除承担学生导师角色外,还承担主要课程建设工作。校外导师主要为相关领域行业专家担任,承担学生导师任务,同时还参与课程教学、专业实践等工作。


王黎明教授

贾志东研究员

石立宝副教授

张若兵副研究员



梅红伟副教授

王希林副教授

尹芳辉助理教授

沈欣炜助理教授


联系方式 

彭老师

电话: 0755-26036697

邮箱: peng.jinfeng@sz.tsinghua.edu.cn

2024年招生说明会视频

https://m.weibo.cn/status/4893306709083484#&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