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研究院赴新马海外实践支队走进新加坡海事局与启迪之星新加坡基地,探访海事治理与科创孵化前沿

发布时间:2025-07-16浏览次数:10

跨洋交流,链接全球创新网络

       7月3日至7月5日,在梅红伟、郭宇韬、陈谦、三位教师的带领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赴新马海外实践支队先后走访新加坡海事局(MPA)与启迪之星新加坡基地,围绕“数字港口、绿色航运、科技孵化、人才培养”四大主题展开深度调研,在跨国实践中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为海洋工程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

 

图1 | 支队与MPA及启迪之星新加坡基地代表合影

对话南洋航运中枢:深度解码MPA数字港口生态链与绿色航道治理体系

       7月3日,支队参访MPA,与创新技术、人才发展等部门代表协同新加坡海事研究机构代表展开交流。MPA的张溧洧副司长将MPA的三大使命概括为“守护航行安全、巩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发出新加坡声音”。作为“数字港口+绿色航运”的全球策源地,MPA过去14年累计投入2.07亿新元科研经费,牵头超100个项目,联合90家企业伙伴,产出453篇论文、70项技术公开及10件专利,培养493名科研人才,构建起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完整生态链。

 

图2 | MPA张溧洧副司长介绍海事局发展详情

       MPA下属海事研究院(SMI)作为科研“外脑”,整合高校与科创资源,在AI船舶、网络安全、新燃料等领域设立4个卓越中心,打造数字孪生港口平台、开源港口调度软件CFHP、无人机监管体系等标杆项目。

       SMI代表宋翰玉强调其“一站式海事科研知识中心”定位,通过牵头全球高校攻克产业痛点。在人才培养方面,MPA每年提供约70个结构化实习岗位,配套奖学金与导师制,依托其海事创新实验室与港口5G专网“监管沙盒”,为无人船、油污侦测等前沿技术提供实战测试平台。


 

图3 | SMI代表宋翰玉介绍机构培养模式

       梅红伟副教授介绍了SIGS的“跨学科+国际化+产业嵌入”的培养模式,硕士生需完成不少于18周认证专业实践,目前全院年均1100名硕博生存在实习就业需求,其中海洋工程、智能运维、绿色能源方向占比较大。MPA方多次强调期待在学生实习、联合培养及科研攻关三个维度构建深度人才培养合作体系。双方围绕数字孪生港口、零碳燃料三大方向初步规划合作路径。支队教师代表梅红伟副教授与学生代表董鹏邀请MPA团队回访SIGS,共同推进产学研成果落地,为“数字港口+绿色航运”注入中国智慧。

图4 | 支队代表老师向MPA赠送“清华二校门”伴手礼

走进启迪之星:揭秘科技孵化的全球化加速路径

       7月5日,支队参访启迪之星新加坡基地。据启迪新加坡负责人介绍,源于清华科技园的启迪控股已在全球160余个基地布局,以新加坡为“桥头堡”,助力中国团队完成认证、对接政府资源。依托清华科研底蕴,其形成“孵化+投资+国际化”三位一体格局,新加坡基地聚焦AI、5G、绿色能源等领域,为初创企业提供从注册、技术测试到融资、市场开拓的全流程支持。

 

图5 | 启迪控股代表介绍公司发展

       支队深入启迪展厅,体验“全渠道库存与销售管理平台”、“AI计算机视觉营销与运营分析平台”以及“基于AI+视频分析的智能安防与设施管理平台”等明星孵化项目。这些案例完美诠释“技术验证—场景导入—资本助推”的加速路径,通过“孵化器+真实场景”,完成从原型搭建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

 

图6 | 支队参观启迪之星展厅

       在参访最后,支队连线启迪之星(新加坡)总经理王飞进行访谈。王飞说,“新加坡正成为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的战略支点”,尤其‘数字港口+绿色航运’赛道潜力巨大。自1994年期,启迪之星构建了覆盖苏州、重庆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全球孵化网络,为跨境企业提供注册落地、政策申报等一站式服务。校企协同方面,启迪之星与清华等高校共建“开放梦想课堂”,搭建创业实战平台,形成“产学研+创业”融合育人,串联东盟—中亚—中东—非洲创新资源,助力中国技术深度融入全球海事产业链变革。

 

图7 | 支队连线采访启迪之星新加坡总经理王飞

共绘未来,同塑全球海洋创新图景

 

图8 | 支队在MPA及启迪之星交流场景

       本次清华SIGS海洋工程研究院赴新马海外实践支队深入新加坡海事治理与科创孵化的核心机构,系统调研了MPA在构建数字港口生态链、推动绿色航道治理以及协同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范式,同时亲历了启迪之星以全球化网络赋能科技企业从孵化到国际跃迁的加速路径。新加坡在打通“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全球布局”链条上的成熟经验,为海洋工程领域的技术产业化与国际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模板。此次跨国实践不仅是一次前沿洞察之旅,更成功搭建起SIGS与MPA、启迪之星等新加坡核心机构、企业在产学研用多维度对话与合作的坚实桥梁。展望未来,清华SIGS海洋工程院将持续深化“产研融合、跨境协同、人才共育”模式,推动中国科技企业“走出去”,以清华力量为驱动,携手国际伙伴为全球创新生态注入清华力量。


文: 徐明超 葛康 郭畅

图:宋鹏炜

编辑:彭锦涛

审核:陈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