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研究院赴新马海外实践支队溯源马六甲海峡 探寻丝路古道与文明互鉴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7-12浏览次数:14

跨海寻踪,丈量千年文明动脉

       7月6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赴新马海外实践支队挥别狮城,溯历史长河而上,深入马来西亚马六甲世界文化遗产腹地。支队聚焦“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存”与“多元文化交融共生”两大主题,在郑和下西洋的驻节地、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探寻千年航道的历史密码与文化韧性,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海洋文明研究注入新视角。

丈量千年航道:解码马六甲海峡的丝路基因

       7月7日上午,支队首抵马六甲海峡咽喉,登海边观景台,俯瞰这条承载全球近40%海上贸易的“海上生命线”,直观感受海峡地理格局对全球航运网络的塑造力,体悟其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枢纽的战略地位。壮阔的海景与繁忙的现代航道交织,引发了队员们对古今海上贸易变迁与地缘政治演进的深度思考。

图1 | 登高远眺马六甲海峡

       支队随后探访郑和文化遗址。在郑和官仓遗迹的明代红砂岩石柱础与青花瓷碎片前,队员们重温十五世纪中国航海家七下西洋、六驻马六甲的恢弘篇章。浮雕碑刻生动再现了郑和船队“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和平外交实践,其先进的造船技术、严谨的航海组织及与当地建立的深厚情谊,为后世留下了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范本。支队师生围绕郑和船队对古代海洋科技传播、区域经贸网络构建的贡献展开现场研讨,深刻感受“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深植于历史实践中的人文准则。

图2 | 探访郑和文化遗址

触摸文化层积,探寻多元文明熔铸的共生密码

       下午支队步入荷兰城广场,赭红色的荷兰总督府“红屋”群矗立眼前。这座建于17世纪的建筑群,曾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马六甲海峡贸易的中枢机构。紧接着,支队来到葡萄牙圣地亚哥古城门与圣保罗教堂废墟——16世纪葡萄牙人为了控制海峡口而兴建的军事防御体系遗迹与传教场所。斑驳的城墙与断壁残垣不仅记录了宗教与军事力量的强行输入,也见证了土著社群为捍卫生计而奋起的抗争。

 

图3 | 教堂废墟与古城门

       实践队参访峇峇娘惹博物馆,这座华美的百年大宅展示了明清时期南下华商与马来本土族群通婚孕育的“峇峇娘惹”文化,队员们沉浸于融合中式木雕、英式地砖与马来元素的复合空间,一件件融合了中式盘扣与马来蜡染的服饰、一桌桌兼具福建风味与南洋香料的宴席,背后是明清华商与马来族群联姻后,两代人在生活细节中彼此适应、相互尊重的生活智慧。

图4 | 荅荅娘惹博物馆内部布局

“海上丝绸之路”启示,文明互鉴的当代价值

       在密集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学习中,队员们提炼出马六甲作为“世界文化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其层叠的历史遗迹与活态文化,实证了海洋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文明交流的超级媒介。多元族群在此碰撞、融合、共生的历史经验,为当今跳出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海洋治理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注脚与智慧源泉。

思接千载,共绘人文海洋新图景

       本次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赴新马海外实践支队参访马六甲海峡,完成了一次跨越六百年的文明对话。队员们系统梳理了马六甲海峡作为“海丝”枢纽的地理基因、战略价值及其孕育的独特文化融合生态,深刻体悟到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是海洋文明生生不息的核心动力。展望未来,海洋工程研究院将持续深挖海洋历史文化遗产,推动科技与人文在更广阔海域交响,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留下清华足迹。

图5 | 实践队员在马六甲海峡合影留念

队员感想

       站在课本上的马六甲海峡前,北纬两度的海风和骄阳诉说着时空变迁的故事。面对郑和下西洋的遗址,我仿佛看见永乐大帝下令远航时的雄图豪情。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这里不只是地理上的海峡节点,更是不同文明相遇的地方,每一处都在诉说着海上丝路带来的文化交融故事。

——李佩佩

       今天我跟随队伍穿行在马六甲的历史脉络中,感触颇深。马六甲这座“文明熔炉”,其层叠的历史与多元共生的文化,正是“海上丝绸之路”最珍贵的历史遗产——它证明海洋不仅是航道,更是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而今天,面对全球性的挑战与变局,只有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我们才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继续为当今世界注入智慧与力量。

——郭畅

       在郑和官仓遗迹看到那块明代青花瓷碎片时,指尖隔着玻璃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碎片上的缠枝莲纹,和我在博物馆见过的东非出土瓷器纹样几乎一样,这是当年船员们用双手递出的 “文明名片”。马六甲的风里,藏着最朴素的真理:真正的交流从不是船队的规模,而是彼此愿意分享一块瓷片、一捧香料的真诚。

——徐明超


文:徐明超 郭畅 李佩佩

图:宋鹏炜

编辑:彭锦涛

审核:陈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