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海洋工程研究院党总支部于4月19日下午组织师生党员30余人赴醴陵市耿飚故居,开展“红色基因永传承,海洋青年践初心”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观学习,师生们在历史场景中感悟红色精神,在外交智慧中汲取奋进力量。
故居寻踪:见证革命者的精神底色
坐落于湘赣边界的耿传公祠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这座白墙黛瓦的湘东民居,既是晚清民居建筑的典范,更孕育了无产阶级革命家耿飚的红色基因。走进三进四横的院落,师生党员首先被"将军外交家生平业绩陈列展"吸引。1909年出生于醴陵贫困矿工家庭的耿飚,7岁随父母逃荒至水口山铅锌矿,13岁便在敲砂棚当童工。1925年加入共青团的他,在毛泽东考察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时深受启发,逐步成长为智勇双全的红军将领。
展柜中泛黄的《红星报》复印件,记录着长征途中耿飚率红四团担任开路先锋的英勇事迹。1935年遵义会议后,他带领部队强渡乌江、智取娄山关,为中央红军突围撕开血路。玻璃展台里陈列的望远镜与作战地图,见证了他从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到华北野战军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的戎马征程。讲解员特别指出,这位“没有授衔的将军”在解放北平的谈判中展现出非凡智慧,为其日后外交生涯埋下伏笔。
师生到访耿飚故居参观
现场微党课:叩问初心的“耿飚之问”
在故居内,跟随讲解员的讲解,全体师生聆听了一堂以“耿飚之问”为主题的微党课。党课从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讲起:1991年,82岁的耿飚同志重返革命老区庆阳时,面对当地干部群众,他饱含热泪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现在如果你们犯了错误,老百姓还会像当年那样替你们求情吗?”这个直指灵魂的"耿飚之问",源自1936年他在陕甘宁边区的一段亲身经历。
随后讲解员深入剖析了这一叩问的深刻内涵:它不仅是关于党群关系的时代之问,更是检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永恒命题。“耿飚之问”的精神内核与当前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高度契合。在海洋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论文写在辽阔海疆,把成果应用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上。这既是历史的启示,更是时代的召唤。
现场微党课教学耿飚之问
精神传承:海洋学子的时代担当
耿飚同志的一生,是忠诚与担当的生动写照。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到外交战线的纵横捭阖,他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卓越的实践智慧,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他"敢说真话、能担重任"的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务实作风,以及心系人民、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新时代的海洋学子,耿飚精神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我们既要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更要锤炼过硬本领,勇攀科技高峰。面对科研必须发扬耿飚同志求真务实的态度;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时,更要学习他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战略思维。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真正担当起海洋报国的历史使命。
图3|师生在耿飚故居合影
供稿:海洋工程研究院党总支部
编辑:彭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