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研究院党总支部赴醴陵陶瓷博物馆开展主题红色实践活动 ——感悟千年瓷都文化底蕴,凝聚海洋强国奋进力量

发布时间:2025-04-20浏览次数:21

       4月19日下午,海洋工程研究院党总支部组织师生党员代表前往湖南省株洲市醴陵陶瓷博物馆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传承工匠精神,赋能海洋科技”为主题,通过沉浸式学习醴陵陶瓷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创新发展,进一步激发党员同志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意识,为海洋工程领域的科研攻关注入精神动力。

一、醴陵陶瓷博物馆:千年窑火铸就的“国瓷之光”

       醴陵陶瓷博物馆坐落于醴陵瓷谷核心区,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及青少年教育基地。博物馆建筑面积16598平方米,馆藏文物近3万件,涵盖新石器时代至现代的陶瓷珍品,包括一级文物16件、二级文物132件,尤以“釉下五彩瓷”闻名于世。其常设展览《彩瓷之都——醴陵瓷业之路》通过2721件(套)展品,系统展现了醴陵陶瓷从汉代陶器、宋元青白瓷到清末釉下五彩瓷的辉煌历程,以及现代工业陶瓷的科技突破。

图1|博物馆正门

       博物馆展区设计融合传统与科技,一号厅以建国前陶瓷艺术为主题,二号厅聚焦釉下五彩瓷的复兴与现代工业陶瓷发展,三号厅则通过历史文化陈列展现醴陵的人文底蕴。馆内还运用3D窑厂模型、触摸屏交互、声光影像等技术,生动还原了制瓷工艺与窑火文化,为参观者提供多维度感官体验。作为“红色官窑”,醴陵陶瓷博物馆还展出了为国家领导人特制的国宴瓷、礼品瓷等“毛瓷”珍品,彰显其“国瓷”地位。

二、支部参观纪实:从陶瓷匠心到海洋创新

       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支部成员依次参观了历史馆、现代馆及临展厅。在“釉下五彩瓷”展区,党员们驻足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作品《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纹凤尾尊》复刻品前,感受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工艺巅峰。通过互动屏幕,支部成员模拟了釉料调配与烧制流程,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中“七十二道工序”的严谨与匠心。

图2|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纹凤尾尊

 

图3|支部成员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展厅

       现代工业陶瓷展区展示的航天耐高温陶瓷部件、深海探测陶瓷传感器等展品,与海洋工程领域的深海装备需求高度契合。陶瓷材料的耐腐蚀性与稳定性对深海装备研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种跨学科的创新思维值得支部成员深入探索。

图4|陶瓷新材料

       在“红色官窑”专题展区,毛泽东专用“胜利杯”、周恩来“松柏纹国宴瓷”等展品静静陈列。泛黄的档案照片显示,1958年醴陵陶瓷研究所接到为中央政治局特制生活用瓷任务后,30余名技术骨干在保密车间内封闭攻关,历经138次釉料实验,最终实现“零铅镉溶出”技术突破。这些瓷器胎体厚度误差严格控制在0.2毫米内,釉面光洁度达到九级标准,至今仍保持着日用瓷品质的行业标杆。

 

图5|国宴用陶瓷餐具

三、结语:窑火不熄,征途不止

       此次醴陵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场创新思维的碰撞。海洋工程研究院党总支部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党建+科研”融合模式,引导师生在海洋强国建设中传承工匠精神、勇担时代使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洋篇章贡献清华力量!


供稿:海洋工程研究院党总支部

编辑:彭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