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召开海洋牧场论坛暨深圳市重大专项项目启动会

发布时间:2025-01-15浏览次数:10

       1月8日下午,我院陈胜利助理教授课题组在海洋楼301会议室召开了大鹏湾海洋牧场论坛,此论坛也是作为最新获批的深圳市重大专项可持续发展专项(重202410019 海洋牧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的启动会。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教授唐丹玲,自然资源部深圳海洋中心魏巍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李剑平、副研究员姚泓名等进行了精彩报告和积极讨论。项目负责人陈胜利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参与单位深圳市北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陈芳芳以及海工院博士后隋艺分别对具体项目内容进行汇报。

会议现场

       海洋牧场论坛开幕式伊始,陈胜利致辞,首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指出本次论坛旨在搭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共同探索海洋牧场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深圳市乃至全国的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陈胜利致辞

       唐丹玲在会上发表了题为“遥感技术助力海洋牧场及海洋风泵的生态环境效应”的学术演讲。唐丹玲深耕海洋牧场多年,对海洋牧场相关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唐丹玲讲述遥感技术助力海洋牧场的历史沿革,探讨“海洋风泵”的生态环境效应。她指出遥感技术的成熟,大大促进了海洋风泵作用于海洋表面改变水体状态和运动过程的研究。

唐丹玲教授分享交流

       自然资源部深圳海洋中心调查监测室副主任魏雷,介绍了深圳海洋中心相关工作,深圳海洋中心负责海洋观测预报、防灾减灾,支持“三防”应急举措。在生态保护上,深圳海洋中心负责海岛项目审批、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并积极参与海岛保护和建设项目,同时致力于海岸带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方面,中心承担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灾害应急监测等任务,为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未来,中心将加强与清华海洋方面的合作。

魏雷介绍深圳海洋中心相关工作

       李剑平展示了先进院在海洋监测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其在追赶国际先进技术过程中的艰辛与努力。李剑平提到这项研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和多个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李剑平表示,研究过程中各领域的专家通力合作。从光学技术到图像处理算法,从海洋生物学到数据分析软件,每一个环节的突破都离不开共同的智慧与努力。这一过程缓慢且艰难,只有经过精心的打磨和反复的实验,才能确保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李剑平分享交流

       姚泓名在论坛上详细介绍了河口海岸带碳通量监测及生态效应过程。大湾区蓝碳检测平台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河口海岸带的碳通量及生态效应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姚泓名指出,大湾区蓝碳检测平台集成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实施检测区域、水样采集区域和控制区域的设置。这些设置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他强调,该平台的建立不仅有助于科学家们深入了解河口海岸带的碳循环过程,还有助于政府和相关机构制定更加科学的海洋生态保护政策。

姚泓名分享交流

       此次会议一项重要内容为深圳市重大专项可持续发展专项——重202410019海洋牧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435万)的启动。该项目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承担,陈胜利助理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主要参与人还包括陈道毅教授和林光辉教授,参与单位是深圳北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陈胜利介绍了该项目的总体情况,项目基于在大鹏湾投放六百多个人工鱼礁建成的国家级海洋牧场,通过观测和数值模型手段,建成服务于海洋牧场的综合管理平台,从而实现对海洋牧场的监测、预报和预警。项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多源数据融合生态原位监测与智能识别技术研究;海洋牧场精细化运维和生态效益评估研究;海洋牧场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开发研究;海洋牧场智能化监测预警与修复技术研究。

海洋牧场应用示范项目探讨

       会上,陈芳芳、隋艺博士等探讨了海洋牧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的工作计划。双方还就项目的具体实施细节进行了深入交流,包括数值模型的构建与调整、监测设备的选型与部署、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方法、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与应用等。通过充分的讨论,双方就项目的工作计划达成了共识。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朱鸣分享了大鹏海洋牧场的建设经验,以及未来设备布放的安排。深圳市海洋发展局海洋科技创新和交流合作处段晓伟处长虽未能现场出席,也提出了一些海洋牧场建设的前期经验和未来发展想法。此次会议的召开,促进了海洋牧场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为该项目的启动实施奠定了基础。


文:焦昕远

编辑:彭锦涛

审核: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