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指人们在面对任务或责任时,由于种种原因而延迟或推迟行动的一种行为。拖延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行为表现,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地了解拖延、战胜拖延,5月9日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电研231班同学参加由校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主任阎博带来的主题为“如何理解我的拖延”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以腾讯会议的方式进行,由心理辅导中心刘若楠主持。
本次讲座以互动的形式拉开了序幕,阎博老师采用故事分享方式引导同学们回忆起发生在最早和最近的拖延,并且为最近一次拖延带来的痛苦打分。
当谈到拖延改变的难度及其“魅力”时,同学们踊跃发言。
阎博老师给同学们深入讲述了拖延产生的原因与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科学的拖延处理小技巧。拖延产生源于人的情绪、人际关系、时间和生物因素。在非理性假设中,人们将能力与自我价值感划等号,而拖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盾牌,能够让人免于承担失败的后果,或是暴露自己不行。在人际关系中,通过拖延能够调节与人的亲疏关系,达到内心平衡。时间上的拖延是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不同的反映,在不同年龄段对于时间的感知与使用方式不同。拖延行为的产生在生物上与神经可塑性息息相关,既存在激发人的新的灵活的行为的好处,也存在强化旧的顽固行为的坏处。
如何应对拖延是战胜拖延,获得掌控权的关键。12个小技巧,从小目标出发,分步进行,弱化拖延。
讲座中,阎博老师还分享了一些实用的时间管理练习。时间流水账——通过记录每天做的时间花费的时间,比较时间总和是否会超过24小时,由此了解时间的利用情况。
时间馅饼图——通过绘制目前的时间馅饼图与理想中的时间馅饼图进行比较,分析从哪一项事件的时间上开始改变。通过小练习的形式,能够让同学们了解自我时间管理上的不足,做出相应改变。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李梓晨:通过“如何理解我的拖延”讲座,能够认识到拖延是生活常态。只有正确认识到拖延的两面性,并学会处理拖延的小技巧,从小目标出发,合理安排时间,才能够逐渐战胜拖延。
魏雨欣:通过讲座我意识到拖延症并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而是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有密切关系。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对克服拖延症至关重要。以后我会努力提高自我激励能力,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自律习惯,提高专注度和工作效率。
姚嘉:此次讲座激励并且启发了我,让我更有动力去面对和克服拖延症,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潜力。
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对“拖延”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表示在未来学习生活中会有意识地培养“反拖延”的心理模式,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时间,保持身心健康。
文:李梓晨、魏雨欣
图:魏雨欣
编辑:彭锦涛
审核:曹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