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E专业实践风采 | 陈欣仪&韩肇泽:知行合一 笃行致远

发布时间:2023-11-14浏览次数:13

       陈欣仪,女,2021年9月至2022年5月在深圳市联恒星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专业实践,第八届专业实践二等奖获得者。2023年6月获得清华大学电子信息领域海洋技术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就业单位为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

理论学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陈欣仪于2020年9月进入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学习,本科的数理背景使她具备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研究生所选的电子信息专业则在侧重应用的基础上,配合硬件操作和软件应用的教学培养,使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场景,以解决工程问题。

       在学期间,她积极夯实理论基础,健全知识体系,研一时专业课程全部满绩点,成绩排名专业第一。同时,陈欣仪师从李轶副教授,致力于多相流的参数测量与数值分析。基于交叉学科背景,她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建模和算法优化实现多相流的数据融合,以实现多相流的测量与参数识别。

实践探索: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深圳市联恒星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多相流领域的在线测量和算法开发等业务,具有丰富的技术积累以及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因此,陈欣仪选择该公司开展专业实践,其内容为气-固两相流的测量相关性分析与颗粒湿度分级检测。

       公司的主要科研成果集中在气液两相流的含水率检测领域,而气-固两相流的颗粒湿度检测则是目前公司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此基础上,陈欣仪设计了动态实验,利用公司设备采集了循环流化床中的气-固两相流异质化数据。通过将包含横截面信息的ECT数据和包含纵截面信息的灰度图片进行特征级数据融合,并通过神经网络训练将气-固两相流中固体颗粒的分级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9.3%。

       在李轶老师和校外导师伍国柱老师的指导下,陈欣仪了解了工业过程中颗粒湿度检测的两大难点,一是常见的取样离线测量法难以在循环流化床的封闭管道内实现气-固两相流的动态湿度检测;二是ECT传感器装置在湿度较高时测量效果不佳,故该测量方法难以对高湿度颗粒进行精确检测。在此基础上,陈欣仪通过非接触式测量实现传感融合,在同一动态过程中同步采集观测方向垂直的ECT电容数据和高速摄像照片,以获取气-固两相流的三维动态信息。同时,她提出了利用基于伪孪生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框架,通过不同结构的子网络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并将其特征进行整合学习,以实现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分析与气-固两相流的颗粒湿度分级检测。此外,她还通过引入粒度实验和数据驱动方法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上述成果已被2022年MTCUE接收,并受到实践单位的肯定。

展望未来:博学不穷,笃行不倦

       基于专业实践的经历和成果,陈欣仪进一步探索了气-固两相流颗粒湿度检测的新应用场景,并通过优化算法提出无需湿度标签的集成聚类湿度分级检测模型,上述结果作为她毕业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获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肯定。

       “专业实践使我意识到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还有很多步要走”,陈欣仪表示,“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工程问题,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这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未来,我将继续立足实际,不忘初心,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韩肇泽,男,2021年7月至2022年4月在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完成专业实践,第八届专业实践二等奖获得者。2023年7月将得清华大学资源与环境领域海洋技术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就业单位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勤能补拙,夯实基础

       刚开启专业实践时,韩肇泽实践的雨水管网建模项目推进正处于起步阶段,全组的同事都投身于绘制管网的工作中。他利用休息时间在学校恶补实践所需的基础知识以及软件技巧,经过刻苦学习以及实际上手操作,他逐渐明确了自己所做工作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结合他的积累和调研,经过不断的学习、琢磨以及尝试,韩肇泽逐渐成为了CAD,GIS,ICM等管网建模工具的熟练工,往往能够提前完成实践基地安排的阶段性任务。校外导师也对他的工作效率以及上手能力表示赞赏。勤奋的积累为韩肇泽的实践成果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应用,服务工程

       因实践单位的项目需要解决api链接调用的问题,韩肇泽主动请缨,直面技术问题。

       他对之前调试好的程序稍加修改,很快实现了调用链接,并将数据存储在了csv文件中。为了让工程师们尽快上手,他编写了只需要在输入窗口输入api链接即可完成调用的gui窗口,相关应用得到了同事们的称赞。该程序在模型试算阶段为实践爬取了大量的站点滑动降雨量监测数据,相应的课题研究成果为深圳市智慧水务平台搭建提供了技术支撑。

思维转变,走向未来

       韩肇泽表示,专业实践对他帮助很大。“对深圳市全域雨水管网进行信息提取并导入模型中进行建模的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和同事们一同攻坚克难的日子让我记忆深刻。同时,将技术应用于产业的过程使我的思维逐渐转变,让我逐渐由一名学生转变成了一个有责任感的工程师。这段实践生活是我进入社会后的宝贵财富”,他这样说到。


来源: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培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