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集12月“清研海试1”试验母船大湾区海域公共航次需求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01浏览次数:111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海洋产业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筹)于20226月发起完成了首次公共开放航次,吸引了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等多家涉海单位参与,是海洋仪器共享机制的有力创新,受到了一致好评。为了进一步解决海洋科学研究出海费用高、用船渠道少、出海人才紧缺的问题,更好地释放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清研海试1”的服务潜能,在南山区科技创新局的政策指引和大力支持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计划在大湾区海域组织一系列公共航次,以支持行业交叉互补,降低海洋科学研究经费投入和成本,推动海洋产业发展。

现向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征集公共航次需求。

预计时间2022年12月中下旬,每月1次(根据需求征集情况调整);

预计航线:汕尾海域、大亚湾海域等,作业水深10~50m

基础服务:海试环境安全保障,基础实验室,水文、气象、生化参量等基础监测,采水、采泥、温盐剖面观测等,仪器布放、回收等辅助设施

用船费用:船费3.65万~5万/(根据使用时长、预定时间、用船季节等情况波动),油费另算。该费用由各单位根据船位人数分摊。

有意搭载该公共航次的单位请联系我们,于2022年1215日前填写船时申请表并发送至邮箱(pengjintao@sz.tsinghua.edu.cn)。公共航次计划每月组织一次,具体组织情况根据需求确定,有其他月份出海计划的需求也可以提前填写。

联系方式

联系人:彭老师

联系电话:13751140637

电子邮箱:pengjintao@sz.tsinghua.edu.cn

“清研海试1”试验母船大湾区公共航次船时申请表.docx


清研海试1”简介

       “清研海试1”是深圳市和清华大学拥有的第一艘为科研和技术开发服务的试验母船。母船为各种海洋工程装备与结构在复杂海洋环境(风、浪、流)下的动力试验、海洋化学与生物试验、运动载体模拟等提供试验场所。同时,也作为”船舶与海洋平台噪音与振动分析及控制,多体与多物理场耦合模拟,各类海工深水装备的腐蚀与防腐模拟,深水风电样机与海流发电装置的试验条件与水动力验证以及结构安全测试,各类船舶与海洋装备的布放与回收(包括水下机器人ROV与水下运载器AUV的布放与回收)“的试验载体。

主要技术参数:

  • 总长49.8米,型宽13米,型深4.4米。设计吃水2.9米,设计排水量1020吨;

  • 入级中国船级社,设计航区是国内远海航区;

  • 定员23人,船员11人,研究人员12人;

  • 正常航速为10节左右,以经济航速运行时,续航力不小于2000海里;

  • 抗风力满足《海洋调查船特殊抗风力要求》对远海海洋调查船的要求,抗风能力为12级;

  • 设四锚定位能力,满足定位水深40米,4级作业海况的锚泊定位要求;设DP-1的动力定位系统,在4级作业海况下,定位精度可达1米;

  • 主甲板配有工作负载10×13米的液压折臂

  • 主甲板尾部配有工作负荷5吨的A型架,门架净宽5米,净高8米;

  • 搭载的科研仪器:卫星通讯系统、无线覆盖系统、超短基线定位系统、船用动力传感器、船载激光测风仪、水下三维全景成像声呐系统、船载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

清研海试1”海试案例

1、在珠江口海域,从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生态环境等角度共完成 21个观测站位的综合考查。

2、在湛江湾海域,为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保驾护航。此外,还协助某科研团队完成电频扫描、电磁环境和电磁噪声调查、无人艇操作和巡航试验。

3、在大亚湾海域,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海洋油气工程环境保障 潜水器组网作业示范“,开展了基于移动平台的内波预警科学实验,首次实现了基于波浪滑翔机的内波预警,同时开展了使用温度链和光纤监测内波的科学试验,圆满完成预期的科考任务。

图为布放移动平台观测设备进行观测实验

4三亚海域,进行2个多月的任务周期,经受住了台风考验,协同完成了西工大、深海所、七一六所、七二六所等单位的科考实验。

5、在南海海域,多次前往 1000 米水深海域,成功布放和回收多种科研设备,积累了丰富的深远海作业经验。

6、在深圳湾周边海域,鹏城实验室联合清华SIGS以“清研海试1”为核心,开展了“水下敏捷机器人协同作业平台”重点项目的4次海试,首次在真实海域验证了协同作业母船、无人艇及水下机器人的集成系统协同作业能力,标志着水下敏捷机器人协同作业平台大科学装置形态的初步构建。

图为海试仪器测试

7、承担了海洋工程研究院出海实践课程学习,助力海洋学科人才培养,加深学生对海洋水文、气象、化学和生物学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际海洋学应用,锻炼了学生在物理海洋学研究中基本仪器的操作运用能力时更深刻的体会不同海况条件下海上试验存在的复杂性。

图为出海实践航线

  

   

图为出海实践图片

文/图:牛敬硕

编辑:彭锦涛

审核: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