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研究院郑向远研究员带队赴深中通道项目调研交流

发布时间:2022-07-06浏览次数:328

       2022年7月5日下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海工院”)郑向远研究员、王恩浩助理教授带领师生一行十余人前往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施工现场进行调研交流。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乐,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宋神友,保利长大深中通道S05标项目经理吴聪、总工程师王晓佳等人陪同参加调研工作。

现场调研交流

       深中通道是连接深圳市和中山市的建设中大桥,东起深圳市宝安区鹤洲立交,西至中山市横门枢纽,全长24千米,其中有6.8千米长的沉管隧道,为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深圳—岑溪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2518)的组成部分。深中通道是世界级的“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珠三角规划纲要》确定建设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是连接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沟通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功能组团的重要交通纽带,是粤东通往粤西乃至大西南的便捷通道。深中通道有望在2024年建成通车,通车后由深圳前往中山只需30分钟,彻底改变粤西地区民众到深圳必经虎门大桥的历史,大大减轻虎门大桥长期拥堵的交通压力,结束“伶仃洋里叹伶仃”的交通尴尬。郑向远和王恩浩两位老师带队参访,旨在开拓学生视野,通过施工现场的实地考察交流,避免在研究中脱离实际,落实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海上施工现场

       海工院团队与深中通道项目组在“保利长大海鲲号”上开展了座谈交流。陈伟乐首先对我院来访师生表示欢迎,强调深中通道作为国家重大工程,进一步联通了深中两市,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深中通道项目技术难题众多,施工风险大,是我国继港珠澳大桥后又一世界性桥梁工程。他回顾了从立项论证,到方案设计,再到现场施工的件件往事,使同学们直观理解海工项目的建设过程,也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海工人兴桥报国的初心与攻坚克难的恒心,更展现出新时代专业工程师团队的极高专业素养。郑向远表示希望省公路建设、保利长大等单位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能够在人才培养、工程研发等方面持续开展长期、深入合作,形成长效交流机制。同时鼓励学生要积极投身于国家工程建设,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为大基建发展做出贡献。

       在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西侧主桥塔上,陈伟乐详细介绍了深中通道整体概况、重点构造物、技术难点、品质工程、通道文化等情况,进一步阐述了深中通道蕴含的经济与工程价值。

陈伟乐介绍深中通道项目概况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为主跨580+1666+580米三跨吊全漂浮体系钢箱梁悬索桥,为世界最大跨径海中悬索桥;其主塔高270米,通航净高76.5米,桥面高达90米,相当于30层楼的高度,建成后将是全球最高海中大桥,可通航任何吨位的集装箱船。海工院团队成员乘坐施工升降机登上桥塔,升降机完成单次运输需要耗时8分钟。

考察施工现场

       海工院团队来到了最为惊险的“猫道”考察大桥主缆。大桥的每根主缆由199根通长索股组成,单根索股使用127根2060兆帕的高强镀锌铝钢丝,长约3公里、重约90吨,可承担极限拉力高达740吨,是已通车运行的南沙大桥的1.5倍,这也是目前国内强度等级最高的悬索桥主缆钢丝。

  

宋神友讲解沉施工技术细节       

       在室内展区,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宋神友详细介绍了深中通道的施工细节。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沉管段长5035m,共32个管节,其中E23-E32管节(长1444m)由保利长大及广州打捞局组成的联合体负责。管节采用矩形双展钢壳、内部填充高流态混凝土的“三明治”细构形式,总混凝土量约26.5万方。每个标准管节的尺寸为45×10.5×165m,浇筑完成后单节管节重7.6万吨,是目前世界上首次使用的双向八车道超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国内首例采用浮态浇筑施工工艺的沉管隧道,具有“超宽、变宽、深场、回淤量大、挖砂坑区域地层稳定性差、浮态浇筑工艺复杂”等六大技术难点,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前所未有。

       深中通道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是落实习总书记对广东批示精神“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具体举措。历经十五年前期论证,从做足准备、研究设计、反复论证到获得批复、西人工岛顺利开工,深中通道凝聚了无数智慧与心血,亦承载着无数期盼与希冀。本次考察,海工院团队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立体地了解了深中通道项目,聚焦深中通道从蓝图变为现实的历程,为日后的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文:陈金路、张翔宇

图片:杨如嫣、高芳胜、宋神友

编辑:彭锦涛

审核:郑向远